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選單開關

:::

鄉政簡介

列印[另開新視窗]
一、區位、面積:

本鄉位居宜蘭縣之西南方,東鄰員山鄉、三星鄉、西北接桃園縣復興鄉,新竹縣尖石鄉,南與南澳鄉及台中縣和平鄉為界,北接台北縣烏來鄉,為一由西南低向東南方之狹長山地區域。境內之主要河川及其集水區也由西南流向東方注入太平洋,鄉人各村散居蘭陽溪,羅東溪兩岸之山腰、台地及沖積平坦地。
全鄉總面積為七六八、一平方公里、農地佔一六二、九八公頃,建地約為三十四公頃,其他土地(墓地、原始國有林地、雜地)約為四七○、五○八○公頃,以上屬原住民保留地。除以上土地之外,尚有台灣省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及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委員會經營管理之國有林班地。

大同鄉公所

二、氣候:

本鄉位居本省東北部、經年氣候大致與北部地區同為亞熱帶、因地形高低與區位之不同,氣候因而有異。高山氣候較冷,冬季太平、南山山區每年一、二月間下霜雪,依溫度特性可分為三種類型之氣候,靠近平地鄉鎮之崙埤、松羅、復興、寒溪等村全年平均溫度為廿二度C左右,太平、茂安、四季、南山地形較高全年平均溫度十八度C左右,英士、樂水、土場(即太平村之仁澤、棲蘭地帶)全年平均溫度二十度C左右。在雨量部份,由於區內氣候大同小異、雨量亦無甚大差異、依據宜蘭測候站資料顯示,年平均雨量為三、一○三公釐,每年之八月至十一月份為降雨季、降雨量超過全年的一半以上,十二月至翌年七月每月亦時有降雨,尤其四至六月間為梅雨季。而雨量最高為每年之五月有二○.七天,顯示全年為潮濕地區,單日降雨量最高曾有三五五、六公釐的紀錄。水蒸發部份,年平均蒸發量一、○四三.六公釐,佔年平均雨量之百分之卅四,其中除七月蒸發量大於降雨量外,餘皆降雨量大於蒸發量。

三、土質:

土質可區分為三大類型,平坦地部份為上游各支流水系沖積形成之砂質粘土,分布於崙埤、松羅、復興、樂水之水稻栽培區。其次為黃壤土與石質土,屬於崙埤、松羅、復興二帶之山坡地,土質粘硬、滲透力差,適於種植淺根性,耐旱性之常綠灌木,如茶樹、李、柑桔等。本鄉英士、樂水以致於四季、南山地帶屬於砂質壤土,土質鬆軟肥沃、吸水力強,適宜種植短期性作物,如高冷地蔬菜輪作等。鑑於南山地區溫度、濕度的因素,尚可種植高經濟價值之果樹如桃、梨等,惜因雨季太長,易使果實落果或裂果,不無影響品質,故不宜推廣。

四、交通網路:

本鄉道路系統,依道路機能,區分為聯外道路與鄉內道路二種,聯外道路為通往各重要鄉鎮市(生活圈)及他縣之鄉鎮,鄉內道路為村與村之聯絡道或銜接聯外道路,分別說明之:

(一)聯外道路計四線: 
台七省道:由宜蘭市起點途經本鄉崙埤、松羅、英士村,並於英士村百韜橋與台七甲線分道直往桃園復興鄉經往台七乙線,大溪鎮終點,全程八十三點五公里。
台七甲線:由英士村之百韜橋經棲蘭、太平、四季、南山、繼往台中縣和平鄉,全長四十五.一 公里。 
台七丙線:由本鄉內台七線牛鬥分道,循牛鬥橋路經復興村,出入鄰近之本縣三星鄉、羅東鎮至五結鄉利澤簡(冬山河)銜接台三線(北部濱海公路),全長三二.六公里。
宜三十三線(鄉道):為本鄉寒溪村出入冬山鄉、羅東鎮與三星鄉之道,並在冬山鄉、廣興村與台七丙省道銜接,分別往羅東及三星地區,全程九.五公里。以上四線道均屬雙向車道高級瀝青路面,路況良好。

(二)鄉內道路計二線: 
宜五十一線(鄉道):為本鄉樂水村唯一出入道路,通往復興村牛鬥巷,銜接台七丙線南往三星、羅東,西往牛鬥橋分別轉往梨山或宜蘭地區。為改善樂水村交通困境,宜五十一線道路自智腦巷延伸興建至太平村土場巷銜接太平山森林遊樂區道,牛鬥至土場全長計有二十一公里:區間牛鬥至樂水路段已舖設柏油路面、並於民國九十年獲宜蘭縣政府補助經費通行客運車輛,大大改善樂水村聯外交通。
太平山森林遊樂區道路:位居本鄉太平村台七甲線家源橋分道往太平山森林遊樂區,全長二十四公里,六公尺以上,全線已舖設柏油路面,道路狀況多彎道,坡度高,目前仍限制長一○.五公尺以上之客車行駛。自太平山接翠峰湖道路,全長十六公里,目前僅能行駛小客車,並需申請入山登記方可通行。

本鄉為促進便捷聯外道路,歷經十餘年之爭取,終獲興建泰雅大橋,由本鄉崙埤村林家巷(大同加油站)橫越蘭陽溪,直通本縣三星鄉天送埤,自民國八十三年五月開工,並於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完工通車、該橋樑之完成,不但具有便捷之效,且有泰雅族特色之景觀橋樑,對於開發地方遊憩資源具有直接的助益。

五、遊憩資源:

本鄉境內山高水多,到處充滿綠意,環境清雅、重山峻嶺、風景秀麗,甚少空氣污染及噪音喧騰,處處鳥語花香,遊憩資源冠於全縣,尤其地方資源豐碩,更具特色,茲就遊憩資源列舉如下:

寒溪村:古魯溪生態園區、寒溪神社、寒溪吊橋、寒溪部落人文區。 

崙埤村:九寮溪生態園區、崙埤池及中嶺池、大同國小民旅植物園區、社區狩獵圖騰及浮雕、山水林民宿、泰雅大橋。

松羅村:松羅湖之旅、玉蘭休閒農業區(觀光茶園)、松羅溪生態資源區。

復興村:牛鬥苗圃、鱒魚休閒區。

英士村:梵梵溪溫泉、英士村部落人文區、英士果樹觀光區。

樂水村:桂竹筍生態區、樂水部落人文區。

太平村:棲蘭山莊及森林遊憩區、太平山森林遊憩區、仁澤溫泉及森林遊憩區、翠峰湖。

茂安村:嘉蘭蔬菜專業區、茂安部落人文區。

四季村:迦羅湖生態區、四季平台蔬菜專業區、四季部落人文區、四重溪生態區、檜木生態區。

南山村:思源啞口觀景區、南山部落人文區。

大同鄉公所
大同鄉公所

六、社會人口狀況:

本鄉聚居原住民均屬泰雅族山地原住民,居於蘭陽溪兩岸山坡地或台地及平地。北岸有崙埤、松羅、英士等村,西南岸有樂水、太平、茂安、四季、南山等村。另一水系即大元山下游之羅東溪,有寒溪村兩岸台地,分別有該村之華興巷(北岸)、四方林、寒溪、新光(以上位於南岸)。其中太平與復興村大部份屬於平地居民,其餘八村以原住民佔大多數,迄至一○八年六月份全鄉總人口數為六、一五八人,戶數為一、九四二戶。日據時代與台灣光復初期至民國五十年代初期之間,全鄉總人口數為九、八七三人左右,戶數為二、四九九戶左右,與之人口與戶數相比,人口數已減少三、七一五人,約百分之三八以上,戶數亦減少五五七戶,約百分之二二左右,究其原因係太平村、土場村(現已廢村合併於太平村),伐木及墾植林木最盛時期遷入之員工居多,近因林務局蘭陽林區管理處(現已改名為羅東林區管理處)遵奉中央之新林業政策,造林重於砍伐的決策之下,伐木作業於六十六年七月撤除,原有之員工紛紛遷移其他林區工作,形成本鄉人口驟減,應屬社會減少之原因居大。目前該村人口總數僅不過是五十八人二十七戶,比起三、四十年前近七千人時有天壤之別。至於原住民人口,五十年初期有三、三○○人左右,至八十年增加為四、○○○人左右,成長有百分之十七.五,但近年來因就業、就學原因,人口外流的情形勢所難免。

七、經濟發展概況:

設置原住民保留地沿革簡述:

早期原住民已有墾耕行為,種植蕃薯、小米、稻米等為主食,並盛行狩獵,由於農耕技術落後,所生產農產品只能自給自足,而此種耕作方法對土壤之破壞極大,再則交通不便,對外界長期隔離,使經濟活動處於閉鎖狀態,致對貨弊交易認識甚淺,與外界接觸,在交易活動上易受欺騙剝削,甚至土地亦不能自保。政府針對山胞社此等缺失;首先施以有效的保護再圖謀發展之計,綜合研訂發展山胞經濟有關配合措施,以山胞保留地之管理利用為工作中心,並就農業發展、交通建設、水利灌溉、山產交易等各方面,採取輔導措施,以期達到發展山胞經濟的目的。

台灣光復之前省政府未成立之時,山胞保留地原名稱為「準要存置林野」,光復後省政府成立將此名稱廢除,重新將此土地定名為「山地保留地」,以專供山胞生計及推行山地行政之用,卅七年制定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為因應山胞發展之需要更於四十九年、五十五年曾兩次修正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該修正除極少數地區因實際需要與其他土地交換劃編調整外,大體上仍維持日據時代劃定之區域,自四十七年至五十五年完成全部地籍測量及土地調查並繪製正確圖籍,以為管理依據。迄至七十九年九月一日台灣省政府針對山地保留地綜合發展需要與維護山胞權利,第三次修正山地保留地管理辦法,並更名為「山胞保留地」,復於八十二年再修訂為「原住民保留地開發辦法」。

八、原住民保留地經營型態:

本鄉原住民保留地天然資源貧乏,除用於墾植之外,尚無其他突破性的利用,如觀光資源發展、礦產開發等,因可利用發展觀光用地及礦產開發用地均界位於國有林班地之區位。因此本鄉產業活動以農林經營為主要經濟來源,雖有少許養殖業,但均屬平地人民(非原籍本鄉之平地人民)投下龐大資金開發經營。畜牧業雖有天然的推廣環境,因原住民先天上資金、技術及回收期長之因素,致意願缺缺,有賴制定良法推廣。

在農業經營型態上,因各地區地勢、氣候、土質差異的關係,各地有不同的發展特性,在四季、南山地區山高寒冷、潮濕,砂壤土較肥沃,適宜種植高冷地蔬菜,近年來在農政單位大力輔導之下,已形成蔬菜生產專業區,梨、桃等高經濟水果早期曾種植,但因雨季長,果實在成長期造成裂果與落果,故不為當地農民等接受,如今高冷地蔬菜之生產已經成為該地區主要經濟來源。崙埤、松羅、復興地區氣溫稍高,土壤為黃質粘土,保水力低,適宜種植淺根性、耐旱性之植物,如茶樹,蔬菜方面如生薑等。多年來山坡地(崙埤地區)被廣植檳榔樹,因產期與中南部地區不衝期,在市場供需上有調節作用,堪稱本地區農民另項經濟產業,惟超限利用及水土保持問題應依規定輔導改進。從以上二區農業經營型態觀之,儼然成為本鄉農業發展之一大特色,如能加強輔導經營管理,建立產銷制度,對本鄉原住民之經濟發展及調解市場供需,必然扮演重要角色。 

寒溪、復興、英士、樂水地區,為本鄉重要果樹栽培區,主要樹種為柑桔類、李等,復興、樂水兩村為唯一水稻栽培區。未來經營方向分別言之,寒溪村腹地廣闊,利於規劃,宜配合區域綜合開發計畫辦理。在樂水、英士、復興地區尚有廣闊農地待開發,惟因農路(產業道路)及各項開發所需之公共設施尚未普及,致土地開發利用有遲緩之勢,導致人口外流原因之一。

九、林業推廣與原住民保留地之維護:

林業方面:本鄉林地面積除了林務局羅東管理處與行政院森林開發處經管之土地外,有三、○四○.六二三六公頃為原住民保留地宜林地,佔全鄉總面積之百分之九.七,也佔全鄉原住民保留地內之百分之四十四。林地區位均在本鄉各河川之中下游地帶,對國土保安、治山防洪關係重大,並直接影響原住民之生命財產安全,近年來林地不斷的超限利用與林業機關尚未能落實,實施新的林業政策,使許多住河川邊坡土地嚴重被洪水侵蝕,甚至埋沒良田,對於原住民經濟命脈具嚴重威脅,由此觀之,林地部份應針對土地使用區分加強造林工作,嚴禁砍伐林木,取締非法濫墾及林地超限利用。林務機關應落實辦理新林業政策即「造林重於砍伐」的原則,使國土保安工作,彰顯績效,進而促進自然生態之平衡,更嘉惠原住民保留地之保全。

礦業方面:本鄉已開發之礦產資源為崙埤村之磁土與其區段內之蘭陽溪砂石,磁土部份位居於原住民保留地與國有林班地接壤,早期日據時代迄至台灣光復後列為水源保護區,森林及土石禁止採伐,近年來決策機關之更張禁令,將該地段變為經濟林區,據以核准礦商濫採其千百年林木及其土石,對於地方造成多種危害,並對生態帶來浩劫;唯居民漸已自覺環境及生態保安之重要性,不斷提出訴求,盼土地主管機關勿再同意礦商申請,以免危害擴大。

十、就業狀況分析:

本鄉原住民經濟來源除農業收入外,關於農閒及非農戶人口,均以外謀工作為主。首以農閒人口來說:四季、南山則以高冷地蔬菜於每年三月春耕至十一月秋收後即停止生產,農民則改以打零工方式往各大林場採收林木種子(受僱於林業機關),工資日收八○○│一、五○○元不等,係因男女工與日收量為準。在崙埤、松羅、寒溪地區農戶,由於生活圈非常靠近平地鄉鎮市,許多婦女則以工廠小零件代工為主或到鄰近工廠充為臨時工人,此類代工或臨工以電子、塑膠、玩具產品居多。男工則受僱於公私營農業單位,從事農地砍草、育苗、種植、採收等工作,在收入方面代工或工廠作業員以計件為主,日收三○○│一、○○○元左右,至於非營農業人口,除從事於軍公教人員外,則從事公司行號謀職,就本鄉多年來就業人口分析,概以從事體力工作居多,其中由於政府舉辦免費大小汽車駕駛班職業訓練,取得駕照後均從事駕駛工作為主,其次為營建工程工人及工廠作業員居多,少部份亦從事遠、近洋漁撈工作。除擔任駕駛工作具專業技能與營建工人具高危險和體力工作薪資尚能月入三│五萬元外,其餘外謀工作之原住民月入平均在一萬二千至一萬伍千元左右,對於原住民之經濟生活非但無益,也因此往往造成居住平地人口另一社會問題,應謀輔導措施。

十一、結語:

本鄉農產業資源豐富,觀光條件優渥,傳統文化多樣性,生態環境保護十分完整,確實深具開發潛力,善用每一項資源,結合每一份人力,再由政府統整規劃,逐一落實,把優點發揮到淋漓盡致,用創意改變固有型態,相信大同鄉的未來發展,在新人新政新作為的趨勢下,活力、創新、改造是必走之路,安定、進步、繁榮是全體鄉民共同努力的目標。